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检察公益诉讼重拳治理“消”字号抗(抑)菌制剂非法添加乱象
一盒小乳膏缘何引发检察机关关注
□ 本报记者 张昊
今年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全国检察机关针对一些“消”字号抗(抑)菌制剂非法添加化学药物危害健康,组织公益诉讼专项监督,促请查处涉案问题产品61万余件。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在对最高检第八检察厅相关负责人采访中了解到,总结、深化“消”字号专项监督办案,推进相关机制建设被列为今年重要工作之一。
一盒盒“消”字号抗(抑)菌制剂,缘何引发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共同关注?此类案件有哪些特点?生产、销售、监管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和薄弱之处?办案中有哪些重点环节?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办理过此类案件的一线检察官团队。
制剂非法添加现象较为普遍
“宝宝刚十个月大,擦了‘七草两叶抑菌膏’面霜后,一开始效果挺好,用了一段时间孩子长胡子了。”2021年1月初,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一位妈妈向紫云县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胡玲玲反映情况。
“医生诊断说,孩子的问题是面霜中含有的激素成分所致,好担心对孩子产生更长久的不良影响。”孩子妈妈焦急不安地说。
接到线索的当天中午,第二检察部检察官班继欢、张衢就来到孩子家中。张衢向记者回忆说:“办案团队都是年轻的‘宝爸宝妈’,看到孩子后都感到很揪心,立即展开了调查。”
案涉抑菌霜为“消”字号产品,购于母婴用品连锁店。办案检察官询问销售者和代理商后发现,他们都无法提供《产品检验报告》,也不了解其中是否含违规添加的成分。
上一篇:在用好第一种形态上下更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