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清明节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传统节日。
每年,两岸各地孔庙都举行祭孔仪式,追念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祭孔仪式也成为两岸同胞密切感情、增进共识的重要纽带。
距离孔子生活的年代已2500多年,两岸民众为何仍坚持纪念孔子?举办祭孔活动对传播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有何意义?近日,台湾元亨书院创院山长、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林安梧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就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据记载,最早的祭孔仪式可追溯到孔子卒后次年,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2004年起,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开始举行公祭孔子大典。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仍坚持纪念孔子?
林安梧:据统计,自2004年山东曲阜举行公祭孔子大典以来,已有约5万人次参加过祭孔活动。在台湾,有大小40多座孔庙,台湾民众也一直坚持每年在孔子诞辰日举行祭孔大典。2006年9月28日,曲阜孔庙和台北孔庙、台南孔庙还同步举行“同根一脉,两岸祭孔”2006祭孔大典,这是海峡两岸首次携手祭祀中华民族的文化先哲。
事实上,孔子不止为两岸所推尊,也为全世界所推尊,主要原因在于孔子思想具有极大的普世性。举行祭孔仪式,代表我们对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溯、怀想、继承、发展和创造。
下一篇:数字藏品规范应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