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2月的江淮大地,生机勃发。在引江济淮二期工程蜀山复线船闸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不远处,被人们称为“江淮大运河”的引江济淮工程雄姿展现,清澈的江水一路北上、奔腾入淮,让长江、淮河实现世纪“牵手”。
近70年的酝酿、5年多的建设,2万多名建设者的奋战,2022年12月30日,承载着千年梦想的“世纪工程”——引江济淮工程一期试通水通航。
这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我国在建规模最大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它有哪些创新“密码”?建成后又会给沿线生态环境带来哪些改变?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廊”,用科学的“望远镜”,眺望这项工程的诞生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
双线引江、三湖调蓄、四路北上、八大枢纽
一条输水线惠及两省数千万人
2月21日,安徽合肥。引江济淮蜀山泵站内的数字引江济淮调度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实时输水线路图,通过“数字孪生系统”,蜀山枢纽至淠河干渠段情况一览无余。
在将来,系统全部建成后,庞大的工程在线上将有个数字化“翻版”,工程高效管理调度有了“数字助手”。
“数字引江济淮,相当于工程的‘智慧大脑’,它有‘四个一’,即汇聚工程全要素信息的‘数字孪生一张图’,覆盖工程沿线近1000公里的‘骨干通信一张网’,囊括供水、通航、生态等全领域的‘数据资源一中心’,涵盖水资源综合调度、智慧航道、远程控制等‘指挥调度一平台’。”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管理部部长沈登乐介绍说。
从“图纸”变为现实,更加“聪明”的引江济淮,背后是几代人的努力和坚持。
时间,回到20世纪50年代。
1958年10月,当时的水利电力部和中国科学院提出《南水北调引水初步意见》,曾初步研究分别从长江下、中、上游引水方案。其中,巢湖提水线从长江下游裕溪口引水入巢湖,越巢淮分水岭入瓦埠湖至淮河,沿沙颍河上溯至河南周口。